虽然说神童是个万里寻一的人物,但是古往今来,神童的数量依然数不胜数,他们成人后都在各自的领域上取得不菲的成就。如今的尹希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和古人的三岁识千字,五岁读经书一样,他八岁就学会了微积分,十八岁考入哈佛大学,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担任哈佛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通过学校试用期后,15年正式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物理天才,学校很多人都十分看好他,甚至很多国外的权威杂志上都多次高度评价他为“本世纪最大有可能超越爱因斯坦的人物”,能和爱因斯坦比肩,就足以证明他的才能。但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人物,在获得成功后却选择留在美国,他说:“国内没有美国的科研氛围”。
说起来,尹希的共同生活的亲属也都是知识分子,从小他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自从他去了哈佛并表明了自己愿意留在美国后,很多网友纳闷他为啥不愿意回国发展,他说:科学没有国界,我没想过回国,在美国一样可以为世界物理做出贡献。而被问到为什么突然加入美籍,他是这样回答的:美国再乱,我也不会回国。此话一出,让网上一片沸腾,很多人都在骂他,不过也有很多人支持他,这难免会让人好奇,尹希的梦想在最后在美国如愿以偿了吗?
故事还要从头说起,时间回到1983年12月,尹希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父母都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毕业生,这样高素质和高修养的父母,自然而然对尹希的教育十分重视。他们还特意给尹希制定了一套周末计划,当然这个计划不是疯狂地报课外班强迫他学习,他们对尹希学习书本内容这件事没有做过多的要求,相反他们经常要求尹希去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去体验大自然。
在这样的安排下,尹希对学习自然不反感,他经常抱着兴趣去读书,成绩也是班上名列前茅,有这样开明的父母,尹希的童年过得十分快乐。得益于父母基因遗传,尹希很聪明,他属于又会玩,又会学的那种孩子,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在家里看书,卧室书柜里摆满了各类书籍。基础知识的沉淀使得他不再满足同龄人阅读的书刊,他开始把目光盯向父母大学时期的物理课本。
这些课本里面还包括令许多大学生都“闻风丧胆”的微积分,尹希的父母发现了自己的孩子开始看这样的书籍后也一脸不可思议,但随即而来的就是满脸担忧,他们并不想拔苗助长,孩子的培养应该为稳步向前,于是他们偷偷把这些书藏了起来。在尹希上小学的时候,他永远是班上最明亮的一个人,也是全校出名的神童,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把小学所有的知识全部学完,还从一年级跳级到三年级。
这时候尹希的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学习能力这么强,于是和他的老师简单商量后决定,不能埋没他的才华,一定要满足他的教育需求。于是尹希的父母开始找各种学习资料然后整理制作出一套适合他的教学讲义。除此之外他们还给尹希报了北京少儿班,这个班主要是给智力超群的儿童开设,在这个班上也就意味着竞争会非常大,不出意外的话,这里的每一个人未来都是行业的大佬。
即便是在这个卧虎藏龙的少年班上,尹希依然是班上最优秀的那个学生,实力碾压周围同学。因为他上课很不喜欢记笔记,老师告诫他很多次都没用,于是一气之下就让尹希叫来自己的家长,当着尹希母亲的面不停控诉他的坏毛病,可正当他说道尹希上课不记笔记,自己劝诫孩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时候,尹希当场讲出老师上课所教授的重难点。甚至他自己还举一反三——罗列出一道题不同的解法,其中有一条解法连老师都不知道。也正是这一战让他在全校出名,从此之后,学校的老师对尹希格外的“宽容”,因为他们了解,对待天才,应该给他自由和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索,不要去强迫他学习。
学习这么厉害就算了,尹希的体质也很不错。2004年一场马拉松比赛,尹希历经4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终点,在短暂休息后很快就恢复了体力,重新再回到赛场上准备再次大显身手。
尹希的性格是那种,只要自己最喜欢的事,无论多难他都要把它拿下来,他认为,认真的态度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在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他幽默健谈、谦和有礼,从来不会仗着自己成绩好而骄傲自满,有同学问他问题的时候,他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只要是他会的、掌握的,都会讲给同学听,尹希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从他这里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人,无论在那个领域都可以有一番成就。尹希17岁的时候他以各科全优的成绩从少年班毕业,当时美国哈佛,耶鲁,剑桥,曼切斯特等多个国际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经过一番选择后,尹希选择进入哈佛。当时国内各大媒体都在争先报道他的事迹,同时人民也期待这位神童可以如同当年的钱学森前辈一样学成回来建设祖国。
进入哈佛后的尹希,依然保持着他的优秀,即使周围的同学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他也一样不为所惧。在进入哈佛的第一年就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开始给他的未来铺垫道路,随着专业相关知识越学越多,他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渺小,于是有野心的尹希开始着手准备攻读哈佛物理学博士学位,更是在自己23岁的时候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按理来说这时候尹希就应该着手准备回国了,但校方为了挽留他,让他继续在学校里进行博士后的研究。按照哈佛的规定,本校博士生是不允许留校进行博士后的课程研究,可见学校有多希望尹希能够继续留在哈佛。尹希也很争气,他没有让学校失望,2017年,他获得了该年度的科学突破奖——物理学新视野奖。
这个奖项的含金量在该领域內很大,它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单项最高奖金高达300万美金。奖项最早是由俄罗斯大富豪尤里-米尔纳夫妇设立的,到了现在变成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克和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以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等实业家联合赞助。获得这样的奖本来就应该庆祝一下,但为人低调的尹希并不觉得,他的目标很远大,绝不是止步于物理学新视野奖。他说:“我很庆幸生活在物理理论学的时代,人类能自由地畅讨未来,以及分享自己对未来的想法,我的成就也只是年轻人心中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尹希的发言让不少人受益匪浅,感慨尹希这么年轻就能有这么高的觉悟,获得成就后也没有骄傲自满,讲话时候的姿态也很得体大方,必须得说,他才是当代年轻人的应该学习的榜样。
就在国家和人民期盼尹希可以回国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他准备在美国留校任教,并且已经结婚生子了,还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件事引发国内一阵舆论高潮,骂他和支持他的都不占少数。当记者正常采访问到此事时,尹希回答道:“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待遇也不重要,留在美国只是因为这里的学术氛围更为适合我”。当记者问到尹希有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时,尹希没有回答,他保持了沉默,仅仅对记者笑了一下。或许在他看来,即便自己有过后悔,那又能如何?当初个人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也要走下去,至于尹希留在美国到底有无另外的的目的,我们没办法得知。
但是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其实尹希早在毕业前就已经在美国国旗下宣誓加入美国国籍了,如今的尹希依然在物理界风生水起,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使得国际科学界对他愈加认可,这对尹希的人生来说是巨大的成就,以他的才华,他在科学界仍会有更大的作为。
而美国对人才的渴求也是很旺盛的,特别是像尹希这类的理工类天才,来多少,就会要多少。再加上美国给出的待遇,能够吸引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人才,或许只有在这里,尹希才能和更多不一样的地区的人才一起交流,和他们讨论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也能推动自己在物理领域的发展。
直到现在都还有很多人大骂尹希“背叛国家”,浪费这么多的国家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果去给美国服务。这种抱着极端的思维去看问题是非常不可取的,是否回国发展也是尹希自己的选择。他曾经说过,如果自己回国的话,那不会是自己一个人回来,而是带着一个组的物理学家回国。从这段话就能看出,科学研究并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团体的荣耀,常年在外生活的尹希可能不太习惯国内的氛围,贸然回国也有一定的可能让他无法好钢用在刀刃上。再好的幼苗也需要阳光和水,尹希只是选择了一条对自己最合适的道路,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该牵扯到学术身上,它们没有国界。
我们也不该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尹希,只要不给国家带来伤害,只要能大大的提升人类文明程度的行为都应该全力支持,从国家的层面上升到人类的层面,也需要有一定的境界。其实尹希这样的一种情况也有很多,在他之前就有不少例子,比如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猜想这一个历史性问题上获得了巨大突破,他的研究成果投给《数学年刊》后,创下了该刊有史以来接受论文的最快纪录。
当论文发表之后,他获得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比如麦克阿瑟天才奖、科尔数论奖等等。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杰出人才却因为不愿意回国,引发国内很多人对他不满。当时他在美国博士毕业后,有过一段时间在餐厅洗盘子的生活,当时北大的数学系主任丁石孙教授邀请他到北大继续从事数学研究,但被他拒绝了,但如果仅仅是这,倒也不会被国内很多人痛骂。他被痛骂的原因主要在于,张益唐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公开表示,自己在中国绝不会获得现在的成就。再结合他之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也不愿意回国当教授的行为,顿时让他陷入舆论的高潮。虽然他本人有着非常大的争议,但他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可以忽视的。能这么说,他完全能位列当今全球顶尖华人数学家前十名,但他之前其实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教育。
他早年的经历极为坎坷,从早期的一个工人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个中艰苦与磨难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虽然他的父母都属于知识分子,但并不在他的身边教导,所以导致他小时候的教育环境很差。尽管如此,张益唐从小就展现出对数学的极强天赋。9岁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些数学类的专业书籍,对数字很敏感的他,从书本中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
后来在他11岁的时候,想方设法地找到大学数学教材自学·,后来到了“十年运动”,他没能上高中,在工厂上了几年的班。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他也没放弃对数学的研究,有钱就买书,没钱买书就去书店看,一直看到书店关门才肯回去。到了1978年,高考恢复后,为了参加高考上大学,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复习了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
到了成绩公布的那天,他以数学最高分的成绩考入了北大数学系,大学阶段的他不断求知进取,掌握的知识也慢慢变得多,本科毕业后他拜到著名数学家潘承彪教授门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益唐获得的知识慢慢的变多,他的研究也慢慢变得深奥。当时美国普渡大学数学系教授、著名代数专家莫宗坚到北大讲学时,张益唐被教授推荐给莫宗,莫宗在得知张益唐的成绩后,决定带他一起前往美国,从此开启了他在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博士的留学生涯。
可能是在读博期间,张益唐和导师莫宗坚的关系并不是那么融洽,导致他毕业后没获得推荐信,在美国很久都找不到工作,只能去餐厅当服务员生活。好在有自己北大的校友帮助,到了1999年他去了新罕布什尔大学,做了一名编外讲师,虽然工资不高,但好在能安心研究数学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终于在2013年完成了他孪生素数猜想的这一伟大证明。尤其当《数学期刊》将他的论文发表后,他的名气响彻全世界,无数的奖扑向他的怀抱,各类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都邀请他去演讲。
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拥有美好的生活,但每个人的想法和立场都不一样。在我们看来,科学家们在国外获得成就后不愿意再回到国内,是他们嫌贫爱富,但在那些科学研究者的眼里,或许只是因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氛围,才使他们最终留在了国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