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一年来,长沙牢记嘱托,踔厉奋发,聚焦“三个文化”践行习文化思想。一时,风起绿洲,春江浩荡,又踏层峰望眼开。从今天起,长沙广电新闻中心推出系列报道《又踏层峰》,多维度展现星城大地践行习文化思想的生动画卷。
长沙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源远流长,弦歌不绝。简牍,是历史背景和文化忠实的记录者。湖南是全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省份,而长沙则是全国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城市。迄今为止,全国出土简牍总计30多万枚,长沙就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序列完整、内容丰富。怎样在简牍中发现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未知?在长沙岳麓书院,有这样一群人,常年坚持研究,在千年简牍中发现和倾听历史回声。
记者 何烨:巴人胡人讯乡人夷聚里......这本《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是去年出版的关于长沙简牍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文集,我刚刚读到的这些词反映了在西汉时期就有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在长沙,有些人在此做生意,有些人定居在此,这也说明了当时的长沙国已经是一派繁荣开放的景象了。
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与长沙简牍博物馆、岳麓书社联合发布的系列书籍《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研究》,是2600多枚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首次被全面系统公布。课题组将这批简牍的具体年代定位到西汉武帝时期第二代刘氏长沙王刘庸在位时期(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120年),均为长沙国的官方行政文书,填补了全国西汉武帝时期简牍的空白,长沙国也成为目前西汉7个诸侯国中唯一有行政文书留存的诸侯国。其中,有一些体现当时管理制度、社会民情的内容,与2000多年后的今天颇为相似。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中国史专业博士生 谢计康:从简牍记录的信息来看,现在的市中心五一广场,从古至今一直都保持着繁华的社会样貌。这也能看出,长沙从始至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胸怀欢迎各位,在这一个地区汇集,一起书写社会的繁荣。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2003年在长沙走马楼古井中发掘出土,数量多达2600多枚。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联手长沙简牍博物馆,从始至终坚持对这些简牍做全面整理和研究。肖灿教授研究简牍近20年,对她而言,翻译简牍文献不仅是一项学术使命,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肖灿:在一个追捕案例中,很有意思,他们发现了要追捕的人,跑到那个院门口就往里面看,刚好能清楚看到堂上后室的东向床上,坐着他们要抓的那个人,说明他们通过院子能够正常的看到没有封闭的堂屋,堂屋后面有后室,我马上就能看出当时的院落前堂后室,还有后院的建筑形式,能了解到当时人生活的一些细节,包括墙体、门窗的构造,也不难发现南北的对比。
为了守护好简牍这一历史瑰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了饱水简牍实验室与恒温恒湿简牍库房,在这里,每一片简牍都被温柔地呵护。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省文物部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共清洗简牍3.8万多枚,脱水保护处理2.2万多枚,释读文字100万多个。
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保管部文物保护修复师 王颖:1996年那批走马楼吴简在2001年处理完后,这是第二次筛选。当初受限于设备条件,被认为是无字的简,大部分情况下,只是用肉眼或者稍微借助一下放大镜,纯粹靠人来进行筛选辨别。我们现在自制和开发了一个红外视读仪,用这个设备做辅助来做二次筛选。通过红外线设备去看,就能很清楚的辨别出简上面的文字。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简牍文化,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湖南代表团提出建议,希望在湖南成立“中国简牍中心”。长沙也将“简牍文化片区建设”纳入文旅重点项目,探索建设全国首个简牍专题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 研究馆员 马代忠: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简牍信息平台,希望能够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表达形式,通过线上线下表达手法,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感、获得感。这些新形式的要求对我们提出了鞭策,中国简牍信息平台的建设会走上新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轨道。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 教授 肖永明:研究简牍,不仅能厘清古文字和文献的变迁,更有助于探索中华文明的最深层脉络。简牍所记载的文字本身就是历史,其与传世文献所反映的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能加强历史信度,又能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
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简牍是悠久历史背景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沙在保护简牍文物的同时,更注重其历史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与发扬,更多的历史未知被发现,让每一片简牍都焕发出新的生命,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
- 上一篇: 为什么人死后要停在堂屋中间
- 下一篇: 村庄别墅规划:堂屋与神位传承的情感寄予